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
3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1)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会把大部分注意力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例:儿童A把玩具递给儿童B,儿童B只是接过玩具,而不会用眼睛注视儿童A。
(2)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这一阶段的同伴交往具有了应答的性质。儿童会有意地指向同伴,出现微笑、皱眉、使用手势等应答。对同伴的仔细观察,标志着儿童社会性交往兴趣的产生。例:儿童A坐在地上,儿童B转过来看他,挥挥手说了声“哒”,并继续看向儿童A。这样重复了3次,直到儿童A笑了。这时儿童B的重复动作就是一种社会性交往行为。
(3)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同伴之间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这种模仿行为在儿童2岁左右的时候快速增加,这为今后出现的合作性交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追赶者”和“逃跑者”、“躲藏者”和“寻找者”、“给予者”和“接受者”。
幼儿期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3岁左右,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2)4岁左右,联合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这是真正的社会性交往。
(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在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就是合作游戏。
(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特点越来越明显。
建立策略
1、利用自然环境在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在活动中,教师要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其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
2、开展各种活动增加交往机会多为幼儿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幼儿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3、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如分享、合作、谦让、助人、抚慰等,使幼儿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
4、通过游戏活动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5、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统一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要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到培养幼儿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