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18805396701扫一扫 联系我们
自然之美
四时花开叶落,光影变幻消长,万物有灵且美。
小到一片落叶的经脉纹理,大到山峦勾勒出的线条,大自然以其广博和深邃诠释着这个世界无限的美。
我们的一生都和自然羁绊,孩提时代在大自然中所接受的滋养更是影响深远。而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孩子和成人们,正逐渐失去与大自然最亲密的关系。
自然缺失
2005年,理查德•洛夫写下了一本著作,书名叫作《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Disorder》(《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此书一经推出,即称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在全社会引发了一系列轰动效应。
在书中,理查•洛夫提到了一个术语: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
“自然缺失症”并非是真正的疾病,而是指如今的青少年缺少到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时间和机会,从而导致心里产生孤独、无聊的感受。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
——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
缺少户外活动,会导致孩子肥胖、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长时间的户外玩耍,被证明对孩子的同理心、社交和沟通技巧、独立性和自我调节、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深度感知能力都非常有益。
据研究人员调查发现,相比于没受过自然教育的青少年,受过自然教育的青少年在学习能力、语言能力、行为能力、自信心、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都更为优异,也能为其培养面向一生的优质生存能力,培养生活的强者。这对孩子而言,是受益终身的教育。
自然教育
英语语境下也称森林教育(Nature Education、Forest Education)
上世纪60、70年代发源于丹麦,然后迅速在崇尚自然的北欧四国传播开来。
自然教育通常是指孩子们(或大人)通过在森林、山地等自然环境中的学习,增强自我认知并习得和发展社交、品格和技能。
其学习课题往往是多领域、跨学科的,比如探究森林在社会中的角色,荒野如何支持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特定植物、动物的认知,探究自然界以及自然规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以及探究我们人类在宇宙空间中的方位等等。
自然教育在中国
最近两年,中国的自然教育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南师大虞永平教授明确提出:孩子的学习需要通过亲近自然来开展。因此,亲近自然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环境和机会,从了解儿童出发去构建课程,而不是从文本出发去实施课程。教师如果能将儿童需要和兴趣,与课程资源及相应的活动关联起来,并不断系统化,就会深化儿童的学习,丰富儿童的经验,促进儿童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内的一批先行者已经在南京、常州、成都等地的园所获取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仅是在自然里的教育
让孩子在自然的教学环境中成长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孩子们在田野间、在森林里、在沙滩上、在农场中、在足够的空间中,与大自然建立深度的联系。在此期间,孩子们的观察力自然而然变得敏锐,他们的学习及探索动机也将源源不断。
但自然教育不是教会孩子如数家珍地说出植物、动物的名字,更不是学会制作好看的动植物标本。而是真实地融入、观察、热爱自然,沉浸于其中,从而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
如果你的园里有大面积的绿化,那么你的自然教育课程就是和孩子一起探寻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环境。
如果你的幼儿园没有自然资源,没有足够大的绿化场地,没有大树……
那么
【角色游戏,区域活动在室外开展】
谁说角色游戏、区域活动必须在室内开展?
【提倡和鼓励幼儿走进户外大自然】
在户外尽量少的放置大型器械玩具,让幼儿在户外尽情奔跑,游戏。
【自然材料在室内角色区域活动中的灵活运用】
鼓励幼儿及家长将平时收集到的各种自然材料带到班级中与同伴分享,说一说自己采集的过程、背后发生的故事和感受。同样也依据幼儿的兴趣,将这些自然材料有意识地投放到室内角色及区域活动。所以在创设区域活动投放自然材料的过程是师幼合作的过程,教师更多的听取幼儿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成为游戏、探索、学习的主体,环境创设的主人。
【在自然光下感知光影变换】
在开展区域活动、角色游戏时,让幼儿与自然光有直接感知的接触,让他们有机会感知光线的强弱变换规律以及到深入的感受,观察天气变化的不同。
【将环保意识贯穿到一日生活中】
将环保意识与幼儿日常作息、区域角色游戏创设紧密结合,让幼儿更深地接触、了解与他们未来直接相关的大自然大社会的发展趋势。
所以,不要说你的身边没有自然,其实一草一木一粒沙,所有自然原生的产物,都是自然的化身;就连一颗小小的石头,都可以延伸出一节生动有趣的课程,这背后包含的是整套课程体系带来的思维方式的改变。